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介紹,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,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,秉持開放、綠色、廉潔理念,以高標準、可持續、惠民生為目標,以互聯互通為主線,取得了實打實、沉甸甸的重大歷史性成就。
“硬聯通”“軟聯通”“心聯通”
叢亮梳理了共建“一帶一路”主要成就:
基礎設施“硬聯通”扎實推進。“六廊六路多國多港”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,成功建設和運營了中老鐵路、雅萬高鐵、匈塞鐵路、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,打造了中歐班列、西部陸海新通道、鄭州—盧森堡“空中絲綢之路”等大通道,為全球互聯互通注入新活力。
規則標準“軟聯通”亮點紛呈。規則、規制、管理、標準等領域合作穩步擴大,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(RCEP)已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,中國與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1個自貿協定,與65個國家標準化機構以及國際和區域組織簽署107份標準化合作文件,與11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避免雙重征稅協定。隨著信息、資金、技術、人才等要素流動更加暢通,經貿合作質效不斷提升,2013年至2022年,我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19.1萬億美元。
與共建國家人民“心聯通”持續深入。教育、文化、體育、旅游、考古等各領域合作深入開展。“絲綢之路”中國政府獎學金、“魯班工坊”、“光明行”、菌草技術等民生合作品牌受到共建國家廣泛歡迎。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形成了多元互動、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,增強了共建國家人民獲得感、幸福感。
“十年來,共建‘一帶一路’從理念轉化為行動、從愿景轉化為現實,從‘大寫意’轉向‘工筆畫’。”叢亮說,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探索了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子,為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中國方案,為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注入了持久動力,搭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平臺,對世界共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。
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有利因素正加速集聚
當前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,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共建“一帶一路”面臨的新形勢?
叢亮分析,一方面,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深入人心,謀和平求發展仍是各國共同心聲。我國正在同越來越多的友好伙伴構建不同形式的命運共同體,為我國與共建國家增進互聯互通、深化合作共贏塑造了有利環境。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社會持續發展,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,打造和平發展的大格局。
另一方面,走出疫情大流行后,世界各國謀求經濟復蘇發展,尋求增長新動能的愿望都十分迫切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,全球資源要素加速重組,新產業、新業態不斷涌現,為我國與共建國家攜手創新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。我國工業體系健全,產業鏈供應鏈與共建國家互補性較強,分工協作、協同發展潛力巨大,為我國加強與共建國家產業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。
“總的來看,盡管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,全球經濟復蘇道阻且長,但各國謀和平求發展的共同心愿沒有改變,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沒有改變,高質量共建‘一帶一路’有利因素正在加速集聚,未來發展具有堅實基礎和良好支撐。”叢亮說。
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強支撐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要統籌考慮和謀劃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共建“一帶一路”。這為推進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指明了方向。
叢亮說,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是一個全球性、大規模、全方位國際經濟合作倡議,有利于提升國內各區域開放水平,拓展對外開放領域,推動制度型開放,已成為高水平對外開放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。
他表示,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按照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著力推進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,通過加強開放合作,更緊密同世界聯系互動,更深度融入全球經濟,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強支撐。
一是加快完善各具特色、互為補充、暢通安全的陸上通道,優化海上合作布局,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堅實保障。
二是著力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,提高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,促進貿易均衡共贏發展,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場合作,夯實國內國際雙循環基礎。
三是深化共建“一帶一路”與區域重大戰略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融合發展,積極打造重大合作平臺,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,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,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注入持久動力。